在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中,尽管标普指数此前经历了九连涨,然而近期汇率却成为了市场的 “主角”,尤其是亚洲货币的表现格外引人注目。离岸人民币强势上扬,一度涨破 7.20 关口;港币连续触及强方兑换保证,当港币相对美元升值至 7.75 时,香港金管局不得不卖出港币,以避免其升破这一关键点位;台币的涨幅更是令人惊叹,两天累计上涨超过 9%,这种幅度在汇率市场实属罕见。那么,亚洲货币此番异动究竟是何原因?人民币又将何去何从?
亚洲货币异动导火索:关税谈判带来的市场波澜
亚洲货币出现如此显著波动,最直接的导火索便是美国关税谈判释放出的积极信号,以及由此引发的市场 “遐想”。上周五,中国商务部表示 “正在评估中美谈判”,这一消息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,激起层层涟漪。与此同时,中国台湾与美国完成第一轮贸易谈判,双方称谈判 “坦诚、友好”,这使得市场开始 “遐想” 台币升值或许是达成协议的重要内容。一时间,市场情绪被充分调动,对亚洲货币的走势产生了强烈影响。那么,在这一系列事件的推动下,人民币在短期内的升值空间究竟有多大?从中长期来看,亚洲货币的少见变化又透露了哪些信号呢?
人民币升值空间剖析:短期谨慎乐观,长期需综合考量
短期:升值步伐或受调控
对于短期内人民币的升值空间,我们需要冷静分析。既然在过去美国大幅加征关税时,人民币贬值幅度有限,那么对于当前中美谈判缓和所带来的升值预期,我们也应保持理性和克制。当前,中美之间关税处于极端高位,贸易规模萎缩,在这种情况下,单纯基于关税逻辑去测算人民币汇率已不再合理。
从央行角度来看,人民币汇率水平主要有两个重要标准。其一,央行的心理价位。5 月 6 日央行公布的中间价显示,人民币汇率定价主要锚定美元,尚无明显干预市场的意图,这表明当前汇率水平可能尚未触及央行的关键点位。回顾近两年历史经验,7.1 和 7.0 这两个数值是央行较为在意的水平。其二,人民币相对于其他货币的变化。央行需控制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的贬值幅度,以避免引发新的贸易摩擦。以欧元为例,当前欧元兑人民币为 8.21,在极端情况下,若人民币相对欧元涨回 4 月 10 日前的水平,即 8.05,由于欧元和美元联系紧密,在欧元和美元汇率稳定在当前水平的前提下,对应的美元兑人民币大致为 7.07。
综合来看,预计五一假期后,央行不会刻意扭转人民币升值趋势,但更有可能在控制涨幅的情况下,为人民币寻找新的震荡中枢,我们认为这一中枢大概率在 7.10 至 7.20 之间。
长期:汇率范式变化下的挑战与机遇
从中长期视角审视,亚洲货币的集体 “异动” 或许反映了汇率范式的深刻变化,这也预示着美元面临的压力将呈现结构性特征。港币、台币和人民币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汇率模式,下面我们将深入剖析。
港币采用的是锚定美元模式,也就是 “货币局” 制度。在美元体系占据主导地位时,市场往往更关注港币贬值是否会突破 “弱方保证”,从而引发脱钩和货币危机,毕竟香港金管局需要卖出美元来支撑港币。然而,在当前美元范式发生变化的背景下,我们需要思考不同的问题,即随着美元体系动摇,香港金管局为维持 “强方保证” 而持有过多美元的现象是否合理。当金管局买入美元、卖出港币时,会增加中国香港市场的流动性,只要触发原因并非危机性事件,通常会对港股表现产生积极影响。但从更长远角度看,如果中美之间逐步脱钩,中美直接贸易重要性下降,那么港币与美元体系深度绑定的必要性或许也会随之降低。
台币代表的是 “汇率低估 + 民间金融循环深度绑定美国” 模式。在这种模式下,央行限制台币升值以积累贸易盈余,民间企业、金融机构(如保险公司)则大量买入海外资产,比如购买美债或者进行对外直接投资,以此平衡国际收支,限制台币升值,这一模式在亚洲经济体中较为常见。但自 2022 年以来,由于台币持续贬值,对冲必要性下降,同时美台利差扩大,汇率对冲成本升高,保险机构等金融机构开始降低汇率对冲敞口,以防止台币升值。如今,当台币出现快速大幅升值时,会对这些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稳定构成威胁。展望未来,台币 “生态” 面临艰难抉择。在短期压力下,可选择减少美国资产持仓,促使美债下跌、台币升值,或者增加对冲敞口以应对台币升值。而从中长期看,随着美元体系削弱,在中美博弈的大环境下,台币更难在夹缝中求生存,此时多元化投资或者购买黄金分散风险或许是更优选择。
人民币则属于 “限制波动 + 限制金融机构对美元循环的参与度” 模式。央行通过中间价引导、离岸市场干预等措施降低人民币波动率,再加上国内低通胀的基本面支撑,人民币汇率得以维持低位稳定。贸易产生的盈余大多掌握在央行和央企手中,人民币投资多为 real money 投资,境内金融机构参与有限。由于 real money 投资汇率风险较小,人民币汇率对冲的负面循环远小于台币。但在这种管制模式下,离岸和在岸市场存在明显区别。离岸市场体量较小,在中国独有的长假期间,流动性容易出现问题,进而导致人民币汇率大涨大跌。不过,每当假期结束,官方干预和在岸机构介入后,波动率便会下降,汇率回归正常交易状态。
亚洲货币近期的异动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经济逻辑和政策考量。短期内,人民币升值空间在央行的调控下相对可控;中长期来看,亚洲货币不同模式面临着各自的挑战与变革需求。在全球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,汇率市场的波动无疑将持续吸引市场参与者的目光,也为我们深入理解经济运行规律提供了生动案例。
对文中某种货币汇率模式的未来发展走向,或者汇率市场与宏观经济的深层联系感兴趣,欢迎分享,咱们一同深入探讨金融市场的奥秘。